中国能造车吗?
“我能”,这个命题很虚妄。 中国当然有能力造自己的车,从设计到研发、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做得很漂亮,甚至可以说超过世界水平。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合资、外资主导的汽车领域除外。 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的技术,其中不乏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品。在合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以市场换来了技术和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被外来者带进了市场,成为他们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于是才有了今天中国汽车行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有些痛苦和无奈,但这恰恰说明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78.33万辆和2467.59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和1.7%。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美国(1260万辆)、日本(1054万辆)和德国(500多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 但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买的是外国车的“身段”(比如豪华品牌),买的却是他们的发动机和底盘等“精髓”(比如普通品牌)。
这些核心技术早已被国外公司收入囊中或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汽车三大件为例,发动机几乎由欧美日垄断,底盘调校及转向系统则由欧美掌握。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想靠花钱购买技术的途径已经无法实现,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即别人给你提供技术或者让你加入他们的产业链中才能获得。这就是我们能造好自己的车但很难造好车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果我们不引进技术而是坚持自主研发的话,或许现在我们也能够制造出世界一流的轿车,但是成本必将让人难以承受。毕竟在技术积累和创新方面,我们是落后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