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泡菜怎么做才好吃?
以前家里做泡菜的步骤很繁琐,但是味道真的很好! 首先把新鲜蔬菜(黄瓜、豆角之类的)洗干净,用开水焯一下,变绿之后马上捞出沥干水分,放在盘子里待用。 然后准备好香料和酱料,香料有八角、桂皮、香茅草、干辣椒等,用开水冲泡,待香味溢出后,加入剁碎的郫县豆瓣(多放一点)、豆豉、生抽、老抽、白酒,搅拌均匀。 最后一步是关键,往菜里浇入调好的酱汁,盖上盖子,让它们在锅里焖半个小时左右,等到汤汁收干就可以盛出来啦。 在制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沾到生水,这样很容易坏掉。
做好的泡菜可以捞起来放入干净的坛子里面,压上重石,让味道更浓郁,如果表面有一层浮油更好,这样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想吃的时候拿出来拌饭、就着粥吃都是很棒的! 我最喜欢的吃法是就着粥喝,早上把粥煮开,在碗里撒点咸菜丝,再打进两个鸡蛋,一碗热气腾腾的蛋炒饭就做成了。啊,想起来都口水直流……
泡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腌渍品,它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有传闻称,将做好的泡菜放冰箱里至少泡一个星期才能吃,吃时也要将表面的“白醭”刮掉,否则容易致癌。
亚硝酸盐是泡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在泡菜的整个腌渍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很大。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说,“一般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急剧上升期,从开始腌渍到一个星期左右,亚硝酸盐含量会迅速上升;第二个阶段是平稳期,差不多在7~15天,亚硝酸盐的含量非常稳定;第三个阶段是下降期,15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直线下降,到25天时基本达到正常标准。”不过,张泓提醒,自制泡菜时一定要注意腌渍容器和环境的清洁。
至于泡菜上的“白醭”(白膜),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发酵现象。张泓解释,泡菜在发酵阶段,乳酸菌在进行有益发酵,产生乳酸和醋酸等发酵代谢产物,使泡菜的酸度增加,但这个酸性环境适合醋酸菌繁殖,醋酸菌在繁殖代谢过程中,会分泌粘性物质,粘上酵母菌,就形成了“白醭”。如果用老坛汁做“引子”,或者容器清洗不干净、腌渍环境温度较高,这种“白醭”特别容易出现。
有人担心,“白醭”被误食后,亚硝酸盐会在人体内积累,容易使人中毒,甚至因生成的亚硝胺而致癌,因此,一定要刮掉。其实,张泓说,这种“白醭”被误吃了也没问题,它在进入人体后,会在肠胃里被消化溶解掉。“白醭”也不是亚硝酸盐的富集区,它和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相当,有时甚至比泡菜的含量还低。因此,泡菜上的“白醭”刮不刮掉完全看个人喜好。
最后,教给大家一个好吃又快捷的泡菜做法:取一个凉爽通风的地方,将泡菜坛刷洗干净,再放入开水烫5分钟,取出控干。将准备好的胡萝卜缨(或芹菜、包菜等)、老姜、大蒜等用纱布包起来,把竹篓放到坛口,在竹篓里放入500克凉开水和50克粗盐搅匀成盐水。放入包好调料的纱布,再放入胡萝卜缨和其他菜。放入坛后,倒掉多余的盐水,再取一些盐水,倒在竹篓上,然后用小碟扣紧。在坛口四周再倒上一圈水,注意不要溢到坛口盖竹篓的地方,泡24小时后就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