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死亡生肖?
“死”这个字在古文字里写作“歺”,《说文解字》里说得很清楚:“歺,食残之骨也。象形。”这个字现在读作“dài”,但古代念“é”。因为古人把骨头分成“尻、脊、骨、肢(肢骨)”这四部分,“歺”(dái)就是指“尸骸没有入土,露在外面的骨头”。相当于现在的火葬场或者殡仪馆的停尸房。
古代的祭祀不是现代人想象的那样在坟地摆上供品就完事。而是把祭品放在“歺”字所代表的骨头上拜祭。也就是说,这种祭祀是在死人尚未入土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孔子说:“禘(举行大祭祀)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意思是说,这种大祭祀,从开始祭奠,到送入墓穴为止,我都不愿意看。太惨不忍睹了! 后来“歺”所代表的意思逐渐虚化,变成了一个表示死亡的词,相当于英语的death,汉语的“死”。但是读音却保留了下来,一直读作“dǎi”。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句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虽然父亲已经死去,但儿子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依然要告诉他。
到了元朝,国家定制,每遇天子即位、皇帝生日及元旦,都要率领群臣向祖宗画像行礼,礼毕,众人环立,由太监持着御酒赐给各位大臣,并嘱咐他们“饮尽数杯,然后散班”。据说这些酒是专门准备的“福禄酒”;饮后,“诸班直饮至暮而散”。——这种“福禄酒”显然比现代的生日蛋糕和庆功宴有趣味多了..... 宋朝和明朝也有祭祖或祭天的仪式,不过时间没固定下来,似乎随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