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音有什么作用?

殷雪涵殷雪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是学物理的,对这个问题有点好奇,因此查了一些资料,整理如下。 首先,“纳”字在《礼记·檀弓下》里有解释:“丧有九服之制,自近及远也:曰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制各异,其用各有所施,天子诸侯大夫士皆有其制。”郑玄注:“以衣葬者四:斩衰、齐衰、大功、缌麻。其制不同,则以日月为之限;其用各有差降,则依尊卑而施之。”可见这种丧葬制度起源于周代(或者更早),到汉代已经相当完善了。至于这五种麻布的长短和颜色区别,这里就不赘述了,百度一下都有。

“声”是什么?就是乐谱,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音”又是什么呢?《礼记·乐记》释:“宫谓之声……”唐代孔颖达疏:“宫谓七音之长,声之主。”所以这里的“音”其实是音乐的主旋律的意思。这样,“声”和“音”合起来可以理解成一种类似现在的五声音阶的动物。

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这个动物是怎么样呢?它和今天的五声音阶一样吗?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这个问题很难答。因为无论是汉唐还是宋元明清,记载里这些乐器的声音总是带着很强的主观性。比如,一个官员考中了进士,人们会用歌来颂扬他,这样的歌声自然是很悦耳的,因此用“声韵皆清越”来形容。但是葬礼上的唱诵就远没有这么美好了,唐刘肃《大唐故尚书右仆射赠司空王公神道碑铭并序》载:“公(王)之丧,朝廷素车白马,哀哭致祭。声振郊原,气腾陵谷。”这里的“声震郊原”似乎和“声韵皆清越”没什么差别么?可是,这里是“震”不是“越”哦!再如,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引子》:“音域之中,有宫调十二,各以一弦为主,谓之‘均’……按此十二律吕,各主一月,其声高下相应。”这里似乎宫调中的每个音都带有一根弦作为支撑,和五度相生理论中每个音只有两个弦的说法不一样啊?

于是我怀疑,古人说的声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现在唱的旋律(不带声调的),而音是不是类似于现在唱的音节(带点声调的)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古书上那些充满美感的词汇大概就只能停留在美感洋溢的阶段而已,没法得到确切的意义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