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的五行属性名为几画?
《说文解字》释“悦”云:“悦,乐也。”从文字学角度看,“悦”字的字形演变过程是这样的: 《说文》小篆中的“悅”字,上面是“兑”(音duì)的字形演化而来,下面是“說”(音yuè)的字形变异而成。“說”本是“悦”的异体字,在六书中属于假借字。现在一般认为“説”为正字,而“悦”为俗字。
由上可知,“悦”初文即从“言”从“俞”,表明其本义应为说话、告语之义。金文中多作“说”,且多为玉字旁,如《大诰》“王曰:呜呼!说命!”《逸周书·大诰》“王曰:吁!说命!”可见,“说”字在金文里的形状与“悦”很不一样。
西周后期,“悦”加“口”作“說”;秦简中有“悦”“說”通用的情况;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封禅颂》有“皇灵丕显,赫祀咸嘉……昭明成式,德融太乙。”其中“合”字“音hé”;东汉张衡《东京赋》“神光离合,忽隐忽现。”“合”字“音hài”;晋左思《魏都赋》“吐纳阴阳,呼吸风雨。”“合”字“音huò”这些例子说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悦”或“說”的读音与今不同,且有多音多义的特性。
到了唐代,“悦”的读音定型,《唐韵》中“悦”字去声“鱼厥切”。现代汉语中,“悦”的繁体字“悅”写作“悅”,普通话读音“yuè”。 从上述字形、字义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悦”。这个“悦”,不是喜悦、高兴的意思,而是指天地间非常和悦、畅达的气氛。这种气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和谐”。
上古先民认为,世界是充满“和”气的世界——《尚书·尧典》载,舜向禹推荐贤臣,称“宾于朔方,蕃育子孙”。这句话中的两个“和”字,就表达了一种万物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意象。 孔子继承和发扬了“和”的文化,他在评论禹时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意思是说,大禹吃饭简单而敬奉鬼神极其周到,穿的衣服很差而礼帽冕旒相当漂亮,住的地方简陋而在治水方面竭尽全力。这样克己复礼的大禹,正是道德上的完人,无可挑剔。
《庄子·至乐》中说,哲别舜对禹称赞备至:“吾闻子善居鬼(禹)者,今子安在,其状何如?”接着庄子用了四个比喻形容禹的形象:“肤若槁柴,形若槁木,渊乎其似世无足而知。丘(丘陵),行乎山川之间,行乎天下。”这就是说,大禹身上充满了天地间的和气,所以他才能像树木一样,在山川之中逍遥自在地行走。 这种充满了祥和气氛的环境,古人称之为“太和”。《庄子·达生》里说,梓庆是一位擅长表演木偶戏的人,他做出来的猴子,能够爬树摘果、直立走路、蹦跳嬉闹,好像真的一样。
其实,木偶什么也不会,所有的动作都是梓庆自己做的。就是因为梓庆修炼出了“太和之气”——“血气和平”,所以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后来,道教吸收了“太和”的概念,将其作为道教徒向往的世界。道教科仪中有《步虚》词:“云散飘飖,乘驾群仙。江天云淡,万里碧空。斜阳返照,遍满山河。万象含晖,缤纷灿烂。妙合无为,自然长满。”这里将神仙世界描述成一个碧空万里、阳光灿烂的明亮世界,充满了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