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相关人物是谁?
首先,以人名命名的球类运动并不多,除了我们最熟悉的“足球”(来源于法语football)之外,应该就是“棒球”(来源于英语baseball)了;再就是我们这次谈的“乒乓球”。那么为什么要用人的名字来命名这项运动呢?想来应该是有原因的吧! 我的猜测是因为这项运动的初始比赛是在桌子上进行的,而进行这种“桌上的运动”需要两个人,所以最初一定是两个人各自站在桌子的一边进行对练或是对抗(类似今天羽毛球的单打),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乒乓球”,一个人是不行的。后来发展到了两块并列的乒乓球台,就可以进行双打了。
再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这个,乒乓球是国球的缘故。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很多项体育运动在世界上都颇有建树,特别是体操、跳水、排球这些竞技体育,但是乒羽项目可以说是我国“半统天下”,尤其是乒乓球,更是被称为中国的“国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之一。
1959年,容国团击败联邦德国选手斯波尔丁获得冠军,为我国夺取第一个世界冠军,自此以后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员先后拿走了绝大多数的世界大赛的冠军奖杯(乒乓球被称为中国的“国球”并不是因为外国人也喜欢打乒乓球,而是因为他们打不过我们)。
可能正是因为此,所以乒乓球被命名为“乒乓球”并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体育名称。 关于历史就讲这么多,下面说说技术。 乒乓球的技术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有发球、接发球、正手、反手、挑打、扣杀等多种技术,好的球员可以根据对手的回球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进攻或防守技术。
但无论什么样的技术,都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乒乓球是需要一定体能的运动,一些高水平的对抗往往比较长,有时候能达到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所以对体能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击打球的速度很快,并且需要有非常好的视力(瞄准和判断)以及灵敏的反应能力(起跳、移动、挥拍等)作为保障,因此不是一项容易掌握的运动。当然,如果掌握了技巧之后就会容易许多。
横握球拍的运动员
握拍方法近似于我国的直握法,其主要击球手法是弧圈型结合快攻和弧圈球加转球。运动员一般是用拇指和食指两指对握拍击球,其他三指自然弯曲并帖在拍背面上,或者稍用力握住球拍的长边,目的是使拍面稳定而无松动。横握球拍握拍的运动中心主要有欧洲运动员和美国运动员等。
横握拍的特点是握拍舒适,便于发力,动作优美大方,但回击球路线比直握球拍相对狭小,正手击球动作大,初学者不易控制回击球的落点。握拍过于放松,击球稳定性差,但握拍绷得太紧,发力就受到限制。横握拍运动员的两个主要打法:一是以加转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如欧洲诸国的优秀选手;二是以快攻为主,结合加转弧圈球和削球,如日本的优秀选手。因此,第一类选手一般身材高大,手大臂长,爆发力好,握拍也相对紧些,以便用最大力量击出带有重转的弧圈球,技术特点是落点好,旋转强,有威力。第二类选手通常不高,但腕关节灵活,握拍偏松些,以便发挥击球动作小、出手快的长处,以快为主夹以转球,落点好、速度快、逼性强,具有日本民族细腻小巧的特点。
直握球拍的运动员
主要是我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在握拍方法上,我国运动员各有差异,一般说,我国大部分运动员采用传统的方式。即食指第二指节和拇指指峰斜对捏球拍的正面(两指间有1-2厘米距离),中指在球拍背面的木质部分第一二指节作陪衬,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放松贴在球拍的背面。击球时主要借助拇指、食指和中指的力量。有的运动员拇指和食指用力较大。直握拍的特点是握拍灵活,击球攻、削、挡、拉变化较多,但初学者击球时球拍容易转动,不易掌握发力及控制落点。攻球不如横握的加转弧圈球好和进攻性强。击球也容易受握拍舒适性的限制。
直握拍打法以快攻为主、结合弧线较长的上旋球和轻飘的推挡球为主,快拉、近台快攻结合快搓,是我国的特色。与日本以加转弧圈球为主的快攻打法相比,我国快攻的发力主要在前臂。击球速度主要靠球拍触球的瞬间发力和手臂动作速度获得。因此动作小,速度快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近台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