瀹在五行里属什么?
“瀹”字,五行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根据其结构来分析,应该是属火的文字。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文字学讲究“五形”之说,与现代的五行理论完全不是一回事;另外,古代文字学所说的“五形”并不包括土,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其中的火就是指的火属性文字。 我曾经在《五行观在中国文化中的延伸与流变》一文中对这个问题有过详细的论述(原文刊登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5月),现列出原文供参考—— “五行”说是我国古时人们对于世界本原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影响到了我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是中华文明的灵魂之一。
近代以来,不少人对“五行”说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批判,但也有很多人继续保持着对它的信仰。无论相信与否,“五行”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难以摆脱的文化基因。 在古代的字典里,“行”的解释就是“十干”和“十二地支”。现在我们知道,“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而“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古人用十干和十二支来表示一天的年月日时,以辰戌丑未表示四季,用干支来表示人出生的时辰。每一时刻都是用干支来表示的,如甲子日癸未时,就是说这一天是在甲子日和癸未时之间,也就是现在的子时、丑时、寅时等,把一天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等份用一个汉字表示,这个汉字就代表了这一时刻的干支。
除了作为计时器外,天干和地支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用来记年月日的顺序。例如,人们常说某人的一生是从哪一个干支年开始的,这实际上是指该人的出生年份,用这个年份的第一个干支来计算出生日期,以此确定人生轨迹。从理论上讲,只要知道了一个人出生的年份和时间的干支,就可以按照干支记录的方法来推算他人生的所有重要事件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干支”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在东汉的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卷八·祀典》中有这样的记载:“《诗谱》云:‘大雅之正,六十四篇,惟周王季受命时《文王》之篇,宣王之时有《大明》、《緜》。’按《维天之命》,武王卜年也;《嘉禾》,周公卜年也;唯此二公,世世有年,故上下古今,道之矣。”这里提到的《维天之命》和《嘉禾》都是诗经的作品,其中《维天之命》是周文王所作,《嘉禾》则是周公旦所作。应劭说这首诗作于周王受天命之时,也就是周王朝正式建立之年。
虽然应劭所说的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都有文字依据,但是为什么这两首诗能够准确代表周王朝开天辟地之年呢?应劭没有进行解释。实际上,在古代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干支”与生命关系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虽然互有出入,但是在古人看来,“干支”不仅是纪年的符号,而且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