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搬到通州哪里?

冯敬棠冯敬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0月13日上午,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披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第一次编制全市总体发展规划。 据新华社报道,按照规划,到2020年,北京将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到2035年,北京将进一步成为开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中明确了“一核”、“两轴”、“三带”的发展空间结构。 “一核”是中央政务区,主要发展商务金融、文化体育等功能,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强生态建设。

目前,作为中央政务区的北京城区部分,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却承担着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未来这一地区的用地将控制在40平方公里以内,人口控制在80万人左右。 与“一核”相对应的是“两轴”,即中轴线以及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规划中特别提出,要加强中轴线北段的景观风貌和城市特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长廊。

事实上,从历史上看,北京就是以皇城为中心,以东西对称的棋盘式格局进行建设的。现在的西城区和东城区就是明朝的京师内城,而东三环以西的地区则是过去的郊区,建有许多工厂。如今,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发展已经来到了新的阶段。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施卫良此前对媒体表示,现在北京的GDP已经是上海的2倍多,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处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前列。但与此同时,北京的房价也是上海的2倍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打破原有的城市规划,重新布局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两轴”之外,北京还规划了“三带”,即通州副中心带、京哈产业带和南部生态水源保护带。其中,通州副中心带的面积将占到整个区域的四分之一,将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发展重点。 事实上,通州的面积本来就已经很大了,这次又要打造一个副中心城市,是否意味着今后北京要建两个市中心?对此,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予以否认。他称,规划中的通州副中心城市并不是让通州再建一个“小紫禁城”,而是依托通州现有基础,建设成绿色宜居的城市副中心。

金晓珊金晓珊优质答主

在金元以后,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城作为京城,随着皇室、官僚和军队等常住人口的增加,京城的粮食和其它生活品的供应,也越来越需要得到保证。通州地处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南来的漕粮都要在这里上岸仓储,然后分拨北京城及周边地区使用,这就为通州成为北京郊区的中心提供了物质基础。通州开始取代宛平,成为北京郊区的中心。

从金章宗泰和八年代(1208年),朝廷“置漕司于通州,以比天津”开始到金代灭亡的十八年时间里,通州正式成为漕粮中转的枢纽。元代定都北京后,更是在中都城东北新建的“大都”和江南漕运起点间,全力疏浚运河,使通惠河直达大都,朝廷还在大都设置漕运总管府,运粮船可直驶通州。通州在元代成为管理漕粮的专司之所,并建有规模很大的粮仓,成为大都的“东库”(粮库)。

明代设京师顺天府,下领宛平、大兴二县,大兴县领二十八坊(即乡镇),其中宛平县管理西面京畿地区,大兴县管理东面京东沿海地区。大兴县二十八坊除良乡坊外,其他各坊都在通州以南,而与通州毗连的长店坊、张家湾坊、黄村镇坊又都是大兴县属下的边沿区。此时,通州仍处于京东郊区的大兴县境内,是大兴县属下的直隶州。

清代将宛平、大兴两县各分东西两部分。新宛平县下领十二坊,仍管京西地区,而新大兴县下领十八坊(实存十七坊),仍管京东沿海地区,通州直隶州仍为大兴县属下。新宛平县、新大兴县都属于顺天府所辖,但两县都以城内衙署为主城,县衙都在京城(当时又称宛平、大兴二城)之内。在清代的二百余年中,宛平、大兴两县,分别成为京西、京东地区地方行政的中心(京畿中心),而通州则成为京东郊区的中心。清代中叶,通州已形成“八寺十庙八大城”的规模,成为继宛平、大兴之后北京的第三大古都,与宛平、大兴齐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