箎是什么生肖?
篪(ch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有七孔,形状像笛子,音色比笛子稍低沉。《诗经·大雅·灵台》中有“垂拱云合,磬簧且如”句,唐陆德明释文:“簧,谓之以竹为之管,其中空,以簧叶居中而鸣。”可见在古代,埙、笙、箫、管等乐器都用竹做成。 《周礼·春官·典乐》记载了当时六种音乐,分别是《云门》、《咸池》、《大濩》、《大韶》、《九夏》和《六诗》。
其中的《九夏》有《经首》、《经二首》……等等共九个曲调,它们都是由乐队中的竖吹乐器依次演奏的。郑玄注解说:“九夏,天子所以祀天神,迎四时之乐也。……其声皆清。”这九个夏音之曲由九种竖吹乐器分别演奏,而每种乐器都由一人负责指挥。据明代朱载堉所著《律学新说》介绍,这九种乐器是应钟、黄钟、无射、小吕、大吕、夹钟、姑洗、仲吕、蕤宾。
这些乐器当中,我们大概已经无法了解它们的形制,但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文中提到,那时的竖吹乐器与今天唢呐的形制差不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今天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中得到印证。 根据上述记载和推测,可以认定篪是一种竖吹乐器。它的声音介于笙与笛之间,比较悲凉凄婉。
在所有的动物里,蛇是最能憋住的,它可以几天不吃不喝,而一旦找到水源就可以畅饮一番。它也可以几分钟不动弹,一旦行动迅速无比。所以古人用“龙吟”形容古琴的声音,用“虎啸”形容鼓的声音,用“风霆”形容速度很快的风声,用“虺”(huǐ)形容迅速滑溜的小鱼,用“蛇行”形容物体在轨道上快速移动,用“龙蛇”比喻手指舞动的琴瑟,用“蛇影”描写月亮的形状,用“蛇蟠”形容草丛曲折的样子.... 当然,也包括用“蛇竽”来形容吹竽时,管子的排列组合急速变化状。
阙优优质答主在十二生肖中有11个现代汉语中仍然可以作为词使用的词,其中最常用的有10个,分别为:鼠、牛、虎、兔、龙、马、鸡、狗,还有一个作为词的用法保留下来的生肖是猴;只有一个生肖,既不出现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也不作为词使用,它就是“生肖十二”中笔画最多的那个生肖——“亥”。人们对于“亥”字既熟悉又陌生,在十二地支中“亥”对应着生肖猪,因而“亥”字的读音和发音人们是熟悉的,但“亥”字除了对应着十二生肖中“猪”之外,并不出现在人们现实语言生活中,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也是陌生的。在古代汉语中“亥”有两个读音,分别为hài和xí。
“亥”的另一个读音是xí,这个读音是“亥”作为“亥时”的“亥”字时的读音。“亥时”又称“人定”、“黑时”、“黄昏时分”、“甲夜”,对应着十二时辰中的“亥时”,具体时间为19:00——20:59。“亥”字在上古汉语中音为xí,在先秦时代至明清一直使用这个发音。古人将“亥”发音为xí的原因是由于“亥”和“黑”同源,本可以音转假借。所以,古代对于“亥”发音为xí,如东汉应劭为《风俗通义》,即对“亥,黑也”作出了明确、清楚的解释。
“亥时”是指古代计时中晚九点至晚十一点的时间段,《说文。页部》曰:“亥,夜未尽也。”也就是说,亥时在深夜中并非是在整个夜晚上快要结束的时候。“亥时”的一个特点是“夜尽”,如《康熙字典》亥字条即有“夜尽也”之说。虽然同为古代计时,但“亥时”的“亥”与十二生肖中的“亥”在古代的命名是不同的。比如,《尔雅。释天》曰:“亥,日入也。”又曰:“亥尽也”;十二生肖中的“亥”的名称是“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