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前叫什么?
“京师”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其中记载了周朝设立的国都称为“京师”。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三十六郡,京畿之地被分成右北平、渔阳两郡,治所在今天的北京市通州区。汉朝时期,京郊有涿郡和幽州。唐时,北京以东的蓟丘改名为范阳。元朝建立,在北京设大都总督,统管南北,“京师”开始作为北京的官方称谓,沿用至今。 其实在辽代宋朝之际,“燕山府”“易州”也曾为京师之名。 金灭辽后将中京改为南京,又因南宋称行都在南京,所以改称“中都”。此时“京师”成为大兴府的代名词。到了元代,大兴府改为中都路,而传统的金陵所在地建康府则是集庆路。明代应天巡抚驻地所在,也就是朱元璋开国时的都城,正式命名为“京师”。清承明制,京师依旧是指今天北京的行政区划。 至于您所说的“京城”之称谓,那可是出现得晚多了。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师,将皇城内的宫殿焚毁,并筑墙圈地。明朝初期,北京内外的城墙尚有残垣断壁。嘉靖皇帝为了修复宫殿,征用了大量民夫,还从山东等地调来砖石,于东、南、西修筑了外城,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城市格局。但“京城”一词的出现还得等到清末民初,当时列强逼中国政府修建铁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开矿、办工厂等,北京作为首都自然是在保护之列,于是出现了“京奉铁路(今京哈线)”“京汉铁路(今京广线)”“京师大学堂”“京都同文馆”等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