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在五行是什么颜色?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运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着西方、东方、北方、南方和中央。其中火和土是阳,金和水是阴。五色就是黄色(土)、白色(金)、红色(火)、青色(木)、黑色(水)。 当然中医讲的阴阳是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的,比如阳气,有“纯阳”和“阴虚生内热”等说法。所以不能认为阳气就一定是阳性的。
不过,中医里阳气的概念很宽泛,除了指一切阳性物质外,还代表一种生理状态,那就是“向外向上升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升发”这个方向来理解阳气的性质——具有这种性质的,就是阳;没有这种性质的,就是阴。这样解释起来就不必那么严格局限于五行了。 举个例子: 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就像炉子火力不足一样,温煦作用减弱,人就怕冷,四肢不温。此时我们补阳气就要用热性的药物,如附子、肉桂之类。
如果人体湿气太重,就像水太多而火太弱一样,炉子很难烧得旺。此时我们就要祛湿,祛湿的药多是性味苦温燥热的药物,如艾叶、苍术。这些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能助阳气的,而且多数还有芳香之品,都具有发散的作用,也就是能向上向外部走,这就是阳气的性质。 所以治疗疾病时既要分清阴阳虚实之证,又要分清脏腑经络之分,还要兼顾形与质的问题。 所谓形就是病变部位是在体表还是体内。体内的是里的,体表的是表的。
质就是疾病的属性是寒是热。 这几个方面的结合就决定了一块中药是不是适合这块病。 如果表阳虚,可以吃附子理中丸。如果里有寒,可以吃金匮肾气丸。如果阴阳俱虚,可以吃右归丸。如果寒凝气滞,可以吃散寒解郁的药,如小茴香、吴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