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历史产权由谁界定?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在问,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产权的边界到底应该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唯一解,我们就从历史上来看一看各个国家都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吧。 在古代社会,产权是非常容易界定的——所谓“我的东西就是你不能碰”,但是效率低下得令人发指。所以亚当斯密一直在讲,要区分所有权和经营权,但是不要去区分资本的所有权(也就是说,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可以是不同的人),因为这样才会有效率。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界定的产权,那么谁又有勇气去创新、投资呢?所以亚当斯密所说的这种市场机制,是有其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所有参与者都是理性人且信息是完全对称的。 但是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不是按经济学教科书来的。比如说发展中国家一直存在着资本管制,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不允许分开的;比如说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搞一边试。
我个人觉得目前阶段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了(当然我不是学经济的,可能看法不够专业)。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目前还是存在着行政层级划拨资源、分配利益的情况(例如政府指定某个企业为某项服务的提供者而排斥其他竞争者),但是总体来说,市场机制已经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中国已经不可小觑。
举个例子,比如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之间虽然存在政企关系,但市场竞争也是实实在在的——你手机用的多少流量,每个月都有限额的(中国移动对中国电信的制约);再比如铁通以前是铁路系统下属的企业,现在也纳入了邮电部(现在是信息产业部的职能部分),但经营情况却要单独汇报(引入市场的表现)……可以说,尽管还存在官本位的体制弊端,但市场机制确实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我举这些例子不是想说市场经济万能,而是说对于产权这个概念,随着市场作用的发挥,其边界会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