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挑针有科学依据吗?
“婴儿挑针”这一名称并不准确,应该称之为“婴幼儿被动运动疗法”(passive exercise therapy),是国外流行于儿科、老年科甚至精神科的康复方法之一,被用于肢体疼痛、肌无力、认知障碍和精神分裂等的康复治疗。
该法由加拿大医师Clifton (1957年)首先介绍并应用于临床,经美国学者Lehman等人(1968)进一步研究后被用于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随后在世界各地逐渐开展起来。
目前,我国有关本技术的临床研究文献报道较少见,初步资料显示其对儿童智力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原理】
通过外力(主要为医源性)刺激患者肢体未端(如足趾或手指),将其固定于某位置,然后检查者与患者进行对弈游戏,在娱乐中达到锻炼身体、强化肌肉、促进循环、改善功能的目的。
由于每次治疗都从对弈开始,故又称为“棋疗”(chess physiotherapy)。 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通过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调节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从而起到改善神经反射活动、恢复运动能力的作用。另外,可能有激活感觉中枢、增加神经传导的兴奋性、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消除或减轻周围神经疾患所致的麻木、疼痛、发凉感以及痉挛等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
本技术主要用于预防与治疗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炎、帕金森病、老年痴呆、脑瘫等各种慢性疾病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对于骨质疏松、肌无力综合征、纤维肌痛也具有一定疗效。 对一般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患,且无明显感知障碍的患者均可以实施本技术。但需排除存在感染、肿瘤等情况;妊娠妇女禁用。
【禁忌症】
1.合并较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疾病人;
2.局部皮肤破损或有感染灶;
3.严重抑郁、焦虑、躁动不安者可暂时停用;
4.年老体弱、久病虚弱之人,在使用时应注意观察。 【注意事项】
1.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方法和效果,尽量取得患者的合作;
2.治疗时尽可能放松病人情绪,减少不良刺激;
3.动作应柔和而有力,均匀而有节奏;
4.每个部位每次按摩时间不超过10min,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病情好转后,可改用保健操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