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美国为何援助中国?
其实,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是变化的,支持蒋介石政府初期,美国是有防范中国的担忧的——“四强”之首的英国都担心中国爆发内战影响东南亚,何况是美国。所以前期美国支持的力度不大、条件苛刻(《美日华约》对日本侵华的限制),也不全面(只提供有限的军事物资和零星的经济、政治帮助)。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攻缅甸威胁印度,中英美缅军配合击败日军,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和中国关系——日本陆军主力的确被牵制在西南亚,但中国战场的日军除了汪伪政权外都是伪满和华北治安军的残部,战斗力很弱。如果日军一旦全力攻打重庆,四川将成为第二个东北。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是亚洲最后一个有庞大人口和广阔国土的战略纵深,只要能坚持到太平洋战局稳定,苏联红军在欧洲取得胜利,中国无疑将是亚洲最有希望战胜日本的战略基地之一…… 所以从缅甸战局开始扭转的时候起,美国就开始转变对中国的政策了——租借法案扩大化,战略轰炸机的B-29从关岛起飞直扑中国本土,投放的吨位和数量都在成倍增加;太平洋舰队航母特混编队出击的航程也缩短为仅由日本海至东海,因为中途不加油可以直接通过苏浙平原南下。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1943年开罗会议后罗斯福对蒋的施压——要求蒋发动所有兵力在南方攻击日军主力,掩护盟军在缅北和云南的突击,否则就撤出援华军援,甚至直接动武摧毁日军在南洋的机场(这已经涉嫌侵略)!蒋当时处于左右为难境地,一方面他知道自己正面战场的部队太松散,多是大兵团驻防,真正能集中用于机动作战的部队很少,而且装备低劣,缺乏重火器,难以承受与日军主力交锋;另一方面他又怕失去美国支援而坐视日本扩张,毕竟那时日本在南洋的势力范围和控制力是在不断增长的,英帕尔战役就是一个明证。
最终,蒋不得不接受美军顾问团的主意,以滇军第60、第58两个师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组成两个机动军,由杜聿明任指挥官,负责执行罗斯福命令,同时确保云南的安全。这就是后来远征印缅作战的前身。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租借法案和战略物资供应的开放,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已远远超过了“九国公约”和“日内瓦同盟”的框架,严重损害了中立国在中国的利益,引发了瑞士等国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