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健康什么关系?
在了解五行与健康关系之前,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中医理论中“五行”的概念和西方哲学中的五行有什么区别;第二个是如何推算五行中的生克关系。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对五行的定义: 金木水火土,在汉代的五行中指的是五脏: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黄帝内经·灵枢》) 在汉代以后,这个观点被普遍认同并流传至今。
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金、木、水、火、土谓之五材,言万物皆由之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律书》:“金者,阴刑也,木者,阳刑也。” “水土居中央为万物立命之处……水为阴,火为阳,阴阳相和方现生命。”南北朝.梁萧衍著《五行大义》 这已经和后来的五行学说基本一致了。
我们再来看看西医对五脏的定义,这又涉及到一个器官归属的问题: 心脏,肝脏,脾胃,肾脏,肺脏,这些属于中医学的五脏概念。 而西医则认为: 心脏血管系统,肝脏的解毒功能,胃肠道的吸收与分泌,肾脏的代谢功能,肺脏的气体交换等等这些都是独立的脏器,而不是某一种脏器。
这样一比较我们就清楚了,中医的五行和西医的五脏其实指的不是同一类器官。中医所说的五行与寿命的关系就难以用现代科学解释。 那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基础理论核心——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之间,五脏与六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理状态下,五脏相互滋养,相互促进。而病态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古人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都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关。因此运用五行来揭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这就是中医运用五行学说来解读人与环境以及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种尝试。
这种理念确实很难用现代科学的理念来解释,但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