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还是沈阳.?
作为在东北和帝都都生活过十年的路人甲,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沈阳混,你大概率会后悔。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党中央就准备把首都放在沈阳。理由是“东北是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工业基础好且人才济济”。 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苏联的因素),才将首都定在了北京。
那么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新中国时又曾作为首都备选的沈阳为什么会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没落呢? 原因不复杂,一个是地缘因素,一个是政策因素。我们先说地缘因素。 大家都晓得南京和北京被称为两大帝都,之所以称帝都是因为其古代时的繁华使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明朝时期南京的繁华甚至超过了北京。
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的缘故就是因为他觉得南京“气象峥嵘,地形险要,正宜立都为省。” 但是到了晚期随着北京地位的上升,南京的地位开始下降直至消失。其原因很简单,地近京师,朝贡贸易者多,商业气息浓厚,再加上河道淤塞,水源枯竭,自然灾害频繁,所以南京的经济地位逐渐被苏州、常州等地超越。最终变成了一个文化和政治中心。
而沈海铁路的修建彻底改变了沈阳的地缘格局,这条铁路的路线基本就是现在京哈高速的路线,而在铁路修建时由于需要经过沈阳境内几个县城(新民县、法库县、辽中县)因此沈阳几乎是无条件地让出了周边数十里土地的。而正是因为这数十里的土地出让使得沈阳距北京越驰越远。再加上老工业基地的原因,重工业占比较大,轻工业薄弱无力,导致出口产品较少,经济活力不行,从而造成整个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接下来我们说说政策因素。 在沈阳这个城市里我看到了很多上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比如沈阳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等,看到这些建筑,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建筑,我的感觉就是“土”。很淳朴的土地啊,别说跟帝都的那些高大上的建筑物没法比,就连跟其他地级市相比都显得寒酸。这就说明了城市建设的风格。
沈阳的这个建筑风格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为在那个大基建的年代,全国的城市建设都是追求大、干、粗,看起来就很雄伟,很震撼的那种感觉。但是由于缺乏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所以造成了资源的大幅浪费以及风格的单一无趣。这种建筑风格很破坏城市的美感和气质。(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风格也有好处,就是坚固耐久,不容易坍塌。)
我们再说说城市规划。如果说土地政策还属于客观原因的话,那么城市规划则是纯靠主观意志了。众所周知,沈阳是个老工业基地,一厂带一市,工厂多,人口多,所以城市也就变得大了点。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城市发展不均衡。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也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出,如果流出的都是低端劳动力还好,至少城市底层还是有一些原生居民的,但问题是流出的大多都是高知识群体,这对于一个以重工为支柱产业且地域又不算太广博的城市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试想一下,一个工业基础好的城市失去了先进工人的传承,剩下的只是那些被时代淘汰的产业和破败的厂区,那这座城市还有发展起来的希望吗?我是持悲观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