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基金是什么?
“接 力”两字源于法语“passé - sérieux”,直译为“严肃的过往”或“重要的遗产”,故译作“接力基金”。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本世纪前30年(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二是指出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需要采取的战略和政策。
在本书中,这两个层面被整合在一个连贯的逻辑之中:中国必须依靠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但目前的改革进程受到了阻碍,我们迫切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这个大格局,而这一推进过程须臾离不开财政和税收政策的调整。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市场充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一方面,我国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和市场,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口创汇和海外投资也增加了国民收入。这40年被广泛视为经济腾飞的40年。
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和高资源消耗的基础之上。据统计,每创造1美元的外汇收入,我国平均能耗约为美国的6倍、韩国的5倍、日本的6.5倍。高投入、低收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获得了规模效益,但也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同时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但转型之路并不平坦,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低成本优势获得竞争力。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目前整个宏观经济仍面临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盈利能力低下和通胀水平下降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恢复生产上。当时存在大量非国有经济成分,因此政策重点在于引导。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逐步放开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进入21世纪,政府又一次改变了思路,提出了“扩大内需”、“平衡发展”的政策,着力于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及时调整了应对战略。自2008年下半年始,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先后出台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稳增长、保就业为主。2010年后,虽然积极财政政策逐渐退出,但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延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消退和国际收入分配研究的深入,宽松的货币政策渐渐被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宏观杠杆率政策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