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为什么弱?
竞技体育不是社会福利,不能依靠民生支出建立庞大的基础设施和体系去开展。 举办一届奥运会,新建几个场馆,全国上下挤破头,就为了那短短的几个月辉煌时刻。但是,体育设施利用效率之低,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荒废着,浪费着国家的金钱与资源。
如果真想把竞技体育搞起来,那么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像美国一样大量投入资金和人力,二是大幅度降低运动员选拔标准,放宽待遇,用大规模的人群基数去拼出几个冠军,不管质量如何。 但是这样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金牌多了,民众开心了,但金牌的质量无法保证,下次奥运还是要从头再拼。而且这样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因为绝大多数项目不是靠几个冠军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从青少年开始培养。
中国的竞技体育在改革开放前就是靠大幅降低运动员选拔标准(这种办法在目前看简直是自废武功)、给高额奖金提高水平的。短跑选手郑凤荣当年就是因为选拔程序不完善被教练推荐而上位的,她后来一直在运动中处于下风,直到运动生涯结束也没能突破自己最好成绩。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许多冠军其实是依靠身体素质达到的水平,而不是真正通过训练提升的上限。一旦离开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竞技体育自然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