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生肖是哪些?
立秋: 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为立秋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这时,气候开始由热转凉,万物开始结果实,作物进入成熟期。立秋后,由于降雨天气增多,空气湿度增大,气温逐渐下降,“一场秋雨一场寒”,因此有“立秋处暑天气渐凉”、“立秋凉风至”的说法。
白露: 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赤纬-27°21',黄经165度,为白露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释》中说:“白露,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这个时节,昼夜温差大,早晨与夜间会有露水产生;植物开始生长果实,如玉米、高粱等处于开花期;此时节还有“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白露不露,长衣长袖”的说法。
秋分: 9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为秋分节气开始。这时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白天和夜间的温差逐渐接近,无温差现象。草木开始凋零,作物趋于成熟。有“秋分秋分,昼夜平分”“二气俱生,各正其位”的说法。
寒露: 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为寒露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注》曰:“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个时候气温比白露时更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或夜晚常凝聚成白色的浓雾,故有“寒露寒露,露水先冷”之句。这个节气,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雨季,降水量增加。北方的农作物基本上完成了成熟的进程。有“寒露收柿子,霜降摘花生”的说法。
霜降: 10月23日或24日,霜降节气是由立秋节气和处暑节气之间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清,露结为霜。”意思是说,农历九月,天气变冷,露珠变成霜;又因为“霜”从“草”头起,所以霜降有“霜降杀百草”的说法。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减少,较为干燥,冷空气活动频繁。
立冬: 11月7日或8日,立冬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令集解》中说道:“立,建始也,冬,终也,万事万物,至此都结束了一个轮回。”意思是说,冬季到了,一切事物都进入了休养生息的状态。这时候,虽然温度可能会骤降,但是一般不会出现低温冻害。
小雪: 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50度,为小雪节气开始。古书《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说,大雪节气来临时,气温已经降低,但是还未到严酷的寒冬,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冬天真正开始了。这一节气前后,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南方地区也会开始出现降雨冰霜。
冬至: 12月21日或22日,太阳达到南回归线,开始进入冬至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曰:“冬至,十一月中。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冬至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黑夜一天比一天短。俗话说“冬至一阳生”,也就是说,此时虽然寒气逼人,但是天地之间正在悄悄积蓄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小寒: 1月5日或6日,小寒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中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大寒,月中小寒,暮春惊蛰。”意思是说,在小寒和大寒节气之间,一月之内有两个小寒,两个小寒节气之后,才迎来真正的大寒。小寒气温虽低,但是还不算最冷。
立春: 2月3~5日,立春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复相乘;立春,阴阳交替,血气并行。”意思是说,立春之后,东风解冻,万物复苏,阴阳转换,大地开始焕发勃勃生机。立春时节,除了东亚季风区可能有寒潮出现外,其他地区的平均气温普遍回升。
雨水: 2月19日或20日,雨水节气开始。此时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华南地区气温大多在十摄氏度以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雨水》曰:“雨水,二月节。蛰虫始振,鱼陟负冰。”意思是说,进入雨水节气,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 3月5日或6日,惊蛰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下》曰:“惊蛰,二月节。蛰虫惊而出走。”意思是说,随着气温逐步升高,蠢蠢欲动的昆虫终于出洞了。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春意盎然,桃红柳绿。不过,仍然有“惊蛰闻雷,夏至雨涟涟”之说,说明我国南方地区有春雷乍响的现象。
春分: 3月20日或21日,春分节气开始。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0度,世界各地昼夜相等,都是12小时。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白天越来越长。《月令七十二侯集成》中说:“分者,黄经中之分野。”也就是说,春分是太阳位于黄道中央的位置。
清明: 4月5日或6日,清明节气开始。此节气特点为“雨打清明前,温降不止两三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增多,气温明显偏低。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的说法。
谷雨: 4月19日或20日,谷雨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上》中说到:“谷雨,三月节。”意思是说,谷雨时节,草木萌发,春雨贵如油。民间有谚语说“谷雨谷雨,麦苗土里;立夏立夏,麦粒渐大”,反映了谷雨的重要生态特征。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