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五行是什么?
一、五行的起源;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甘誓》中,原文是“以禹记功,五就夷族”。但这里的“行”应该不是指五行。因为当时的文字没有发展到如此复杂,且上下句也表明了“行”为动词的用法,意思是“平定”。 所以五行最早的来源应该是《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的这段话 “其帝神农,其佐黄帝” 在这一句话里,五行首次被用作帝王配天的概念。但这里也没有出现“五行”二字,而是用木火土金水来表示五种不同的德行,即金木水火土。并且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一直是以五行来称呼这五种德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基本确定,在《吕氏春秋》成书之前,就已经有了五行这个说法的出现(虽然当时还没形成理论)。而《吕氏春秋》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行相生的学说(水生木等)和五行相克的学说(水克火等)。
二、阴阳五行的含义;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两种五行,一种是有德的五行,另一种是无德的五行。有德的五行是指五种德行,无德的五行则是用来看待万事万物的。其实,这两者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来进行理解。 首先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这里的相生与相克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意思,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相生就是相长,比如水生木,是因为在水的作用下,木得以生长起来。所谓的相克就是指相制,也就是在一个系统中,某种事物过度就会产生另一事物的制约作用(如火上浇油)。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比较玄乎,也很难从字面上直接解释清楚它的本质意义。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能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它。
比如说,把天地比做母亲,那阳就是父亲,阴就是母亲。为什么呢?因为天为阳地为阴嘛!再比如,我们把人比作太极图,那人的头部就是阳,足部就是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头为阳脚为阴呀!最后我们要说的是,阴阳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相互转化的。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能只看表象,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乙的五行为木; 我们知道,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只有甲乙属于木,那么乙到底是属什么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需要看一看古人是如何描述乙这两个字的就可以了。在上古时期,人们是用象形的方式来描述事物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乙字很像一棵树的样子。而且根据上文所说,木是属阳的,因此乙自然可以归属到木里面去了。另外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古人所说的木并非是单一的树木,而是包括森林在内的所有植物的统称。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行中的木其实就是古代人所说的万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