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好玩还是美国?
在德国的各城市之间旅行大都是乘坐火车,德国的火车干净、快速,准时率极高。而美国,除了纽约、芝加哥等极少数城市有地铁外,一般乘坐火车旅行都是长途旅行,如果要在一个城市内换乘,通常要从一个火车站坐到另一个火车站,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一二百公里。在城市内,乘坐公共汽车不仅拥挤,而且耗时长,效率不高。同时,德国的公共交通非常便宜,即使在北京、广州等发达地区,德国火车的二等座票价与中国的硬座票价相差无几。乘坐美国普通火车和在大城市乘坐地铁或公交要付高额票款,仅一张美国“灰狗”长途汽车车票就与德国的同距离火车票价持平了。
在美国,只有肯尼亚等极少数非洲国家的移民敢于不携带身份证件到处跑,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一个不携带身份证的人肯定是“低人一等”的外来人。而在德国,除了军人和警察外,无论什么人出门都不带身份证件,包括那些在二战时服役的老人。虽然德国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试行一种既可当银行卡使用又可作为身份证使用的一卡通,但大多数德国人仍对这种电子钱包型的“身份证”敬而远之,除了签发和更新本卡免费外,使用期限为10年的“电子身份证”还要收26.75欧元(约258元人民币)的制作费和30欧元(约291元人民币)的邮寄费,尽管这样,申请者也是廖廖无几。
无论在德国开车还是乘坐火车,你很少看到堵车现象,无论任何季节、天气和个人计划,出发前你都能准确地估计到到达目的地的具体时间。而在美国,堵车是家常便饭,如果是在大城市内或是像波士顿到纽约这样旅游和商务人流集中地区,甚至会遇到排成长龙数里的汽车龟速行驶。在美国开车,10%的时间用来寻找车位,50%的时间堵在路上,只有40%的时间才能真正用来行驶。所以在美国,没有4、5小时的私人时间,不要轻易出门,否则就会把一天的时间都耗费在路上。
德国的交通信号灯的智能程度极高,不仅在红绿灯上标明绿灯为“行人通过”的提示文字或图案,还规定汽车必须为斑马线上的行人让路。更为智能的是红绿灯的等待时间会按照时间和车流、人流进行自动调整,像大城市中心区十字路口、车站等人流和车流比较集中的地区,无论是否有人过马路,绿灯会闪黄灯后还会再亮一次绿灯,以确保行人安全通过。在美国,绿灯亮后无论是否有老人或残疾人过马路,车流都会毫不犹豫地冲过斑马线。尽管美国法律规定在人行横道上撞人,无论行人违反交通规则还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机动车都要负全责,但行人要想安全通过马路还是要有九分小心,美国大城市交通的“人让车”文化没有因为交通事故索赔的“车怕人”而发生变化。
德美两国都是汽车普及率极高的国家,在两国开车都很少看到违章行驶,尤其是越靠近市中心违章概率更低。但在德国,绿灯一亮,甚至还未亮,只要前面没有汽车,有人在斑马线上等待行走就会有人停下来;而在美国,行人还没有走到路中间,汽车就蜂拥而至,除非有行人在你前面的斑马线刚刚走过。在德国,没有时速限制的高速公路上(德国联邦高速公路四分之一为限速路段),经常与200公里时速以上的汽车“贴身”并行,但在美国,无论什么地区,低于限速50%以下就是违章,超过限速50%以上就会吊销驾照。在美国大城市内的快速路,超过限制车速5公里以上也会被安装在高处的测速和拍摄一体的测速仪拍下来,罚款的金额多为300美元以上,相当于一个公务员一天的净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