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在五行中属什么?
“沈”字,在历史上曾经属于过金、木、水、火四个不同的朝代。 “沈”字的繁体字为“瀋”,从字形上可以看出,“瀋”字上半部分为“言”,下半部分为“沉”,意思就是把话说下去,使它变得深沉。所以,把话给说下去的“沈”字最早出现于西周金文中。 西周的青铜器上有60多个文字写的是“沈”字,而这个字的古字形与今字形基本一样。可见“沈”字作为形声字,它的字型演变是相对稳定的。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逐渐普及,青铜器开始凋零,但是“沈”字却继续沿用至今,足见其生命力之强盛。
进入汉代以后,“沈”字有了读音,并且在史书文书中大量出现。但这个时候“沈”字还属于汉人的自创字头之一 ,即古人所说的“无借字”。用现代汉语表述就是,“沈”字当时的形体和今天的汉字不一样,不能直接借用。不过古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即便“沈”字属于无借字,但是“沈”字的发音和某些有借字的汉字相同或者相近,于是他们就造出了新字来表示。《玉篇》中就记有个人造字的过程:“蜀人以麻染纸,用诸书信,人字少,多请人书之。俗作‘沈’。”“沈”就这样变成了形声字并延续至今。
“沈”字变成形声字后,由于声符不同,字音字义发生变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沈”字用于人名的时候,读shěn,如“沈约”“沈佺期”;而在其它情况下则读chén,比如“沈寂”“沉沦”“深邃”等。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对“深”和“沈”做过区分:“‘深’之本义即指井,故引申之有为‘沈’之义者……(‘沈’)之本义指‘下水’,故又有‘沉’之义……”可见,“深”是从“下”得义的,而“沈”则是从“水”得义的。
在我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中,把世界分为水、火、木、金、土五大类物质。而这五者之间又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性。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是这五者运动变化的结果。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维持着自然界和人体内环境之间的平衡。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了,人体内环境失去了平衡,就会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同时,五行学说根据“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把人体内的脏腑和自然界的季节、方位、颜色、情志和声音等联系起来,再通过观察自然界现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五行学说主要用于分析人体内五脏六腑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和阐释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和特点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中任何一行在具体事物中都不是孤立、静止和单独存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变化是按照两个基本方面进行的,即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
相生是指的本行的某些属性保持或增益另一行的某些属性,五行相生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圈。相克是指本行的某些属性对某一行的某些属性起着抑制和约束的作用,其顺序亦是循环不断的。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的关系。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其形成,大致是在战国时期,而它的萌芽在殷周已见端倪。
五行和五方、五色、五脏、五音、五味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存在着的,而五者之间又是相互对立又彼此制约着,这就是所谓的生克制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