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面昊属什么?
五行的起源很早,据说源于远古的轩辕氏,也就是黄帝。《尚书·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黄帝之二十有八载,帝乃诞敷德政,广行教化……其日甲子,始命天子巡守;南抚五岳,西祀华山,北逐荤粥,东伐大皞,四荒来宾,天子有让功之德,诸神有道行之功。” 这里提到了黄帝征讨四方、祭祀各路大神的过程。据记载,他先是在甲子那天开始了巡视的工作,后来陆续南巡、西祭、北伐和东征。在征战和祭祀的过程中,黄帝将战败臣服的部落或族群分成五个部分,分别赐予五位大臣,作为他们的封地,让他们各自去管理。这就是“分封制”的开始。 黄帝还令大臣仓颉造字,以记录各部的姓和名;命令大挠作甲子,以安排每年的干支;让伶伦吹律定音,作为乐器的标准。这可以说是中华五帝时代文明的开端。
随着历史的推进,尧舜禹时代,尧令舜去掌管五行的职能。《书·舜典》中有所记载: “舜曰:‘契,百姓不亲,五百里予维处。’ 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父母不和,兄弟桀傲。’ 舜曰:‘典狱非尔职也!’ 契曰:‘天子作师,立太尉,以为国宪。法堂,明刑,不敢侮慢。’ ” 到了周代,开始用五行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来源,《周礼·大司徒》中说: “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而周知,以佐王治邦国。” 又根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春官、夏官、秋官等,分别由伯仲季负责管理,按照一年中的各个时间点,观察自然界的万象,用以推测季节变化对万物的影响。并以此来占测国家的吉凶。
汉代以后,司马迁著《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言: “故《春秋》,天子诸侯大夫一统而纪。孔子明古礼仪,所以知君臣上下之分,父子兄弟之亲,尊卑贵贱之差也。” 西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也指出: “孔子说五行者,象也,有似于圣人之意。故谓之五行大义焉。” 由此奠定了五行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木、火、土、金、水被称为“五行”,五行即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元素,五行学说是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其实质是将复杂的自然现象抽象归类到五种简单元素上,通过这几种元素的互相作用来解释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有“伯阳父曰: 金属石也,石之坚也,可破也。而况于人乎?”《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有“土,能生万物,物,有盛衰,乃曰成、毁……”等,这些记述表明五行之说在当时已经普遍存在,因此五行的理论至迟在西周末已形成。它是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崩溃、宗法分封制开始形成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维形式。五行说在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直到明清,一直为我国传统思想所沿用。
五行说最初只是与巫术、占卜、星相等相联系的,用它来预测、解释自然界或社会的变化,甚至把人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归属于五行,称为“五材”,而五行相互扶持,又相生相克,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不断运动不体系,即“五行相生相胜说”这个体系,为解释和说明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是五行说的核心内容 。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既代表了实际的物质元素,五行中每行都有一种德性、德行。水德为智,火德为礼,木德为仁,金德为义,土德为信。同时,五行说也认为五行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腑脏组织及生理活动分别归属于五行范畴。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五脊六兽”亦与五行有关。古脊指庙宇等古建筑屋顶上凸起的楞梁,古代中国宫殿屋顶的前后和左右均有斜坡(亦即四面坡),前后坡相交形成正脊,正脊正中竖立着“望兽”。正脊两侧前后坡与左右坡相交的地方形成四条斜脊,斜脊上安放着“跑兽”、筒瓦、琉璃瓦。正脊和斜脊,合称五脊,古建筑上的神兽,则被称为“脊兽”,一般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和斗牛等中国古代百姓所喜欢的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