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什么时候开始有外援的?
CBA开始实施外援制度是在1995-1996赛季,那个时候还是叫甲A联赛。
当时国内球员的工资非常低,在辽宁队服兵役的赵仁斌(也就是后来的赵志牛)工资只有200块钱一个月,而外援们则是年薪几十万美金。 当时的外援政策是4节6人次,并且每场只能上两名外援,每次上场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在当时,一个赛季打进800分就算是非常不错的得分了,所以可以看到94年总决赛上海队的邓华德场均21.7分,王非场均13.3分;95-96赛季总决赛辽宁队的贾森-威廉姆斯场均29.8分,阿兰-亨特场均15.6分。这样的得分能力对于现在的球迷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到了第二个赛季,即95-96赛季出现了“黑八奇迹”,当时的第八名山东队在主教练范斌的带领下连续击败常规赛排名前三的球队进入前四,并且在半决赛中又淘汰了辽宁队。这一支山东队的外援是身高仅1.75米的阿尔斯通和内线霸主桑普森。他们让所有人看到了外线投篮和外线的突破给篮球带来的全新打法。
后来随着CBA的不断发展,外援的政策也越加宽松。到2004-05赛季时已经实行4节7人次,并且没有限制每节的时间了,这对于外援的得分手段和球队的战术打法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现在,外援的薪资已经是天价,但是比赛强度却远远不如当年。
引进外援的第一支球队是北京首钢,CBA历史上第一位CBA外援是巴特尔的表哥达密恩巴特尔。CBA在刚开始引进外援的时候,CBA公司对于外援限制非常严格,一支球队只允许引进1名亚洲外援(不能是华人),且只能上场2节,每节12分钟。国内球员为5上5下。
后来CBA公司对规则逐步开始放开放。改为每支球队可引进2名外援,1名亚洲外援加一名非亚洲外援。2004年,亚洲外援政策改为可选可不选。2009年,正式成为球队自行选择。
2017年对亚洲外援政策进一步修改,大型城市和获得亚锦赛冠军的省份可以不选亚洲外援。2018年,将大型城市和获得亚锦赛冠军的省份改为非大型城市和未获得亚锦赛冠军的省份可选亚洲外援。2018-19赛季,在2017-18赛季,未进入前12名的球队可选亚洲外援。2019-20赛季,取消亚洲外援政策,但是每支球队每场都可以有4名外援出战,且1名外援可以注册为四节四人次外援。
可以看到CBA的外援限制政策,是一直在动态调整的。而且在不断放宽限制。这个政策也是基于CBA联盟的需求,和球队的需求在不断调整。从地域看,CBA也一直有东西部差距,CBA也一直在尝试平衡东西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