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五时)说源于《黄帝内经·素问》,文中指出了“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的“阳”即指日光,“阴”是指夜晚。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其中的许多概念至今仍在使用并具有相同的含义。“五行”最初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后来五行中的每行再分为两个属,这样五行就有十种属性了。 金有燥、湿之分; 木有温、凉之说; 水有寒、潮之别; 火有热、毒之名; 而土则有润、燥之分。 五行学说就是运用上述五行的性质、作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所组成的,这些物质的运行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这种观点被后人运用到中医理论和临床上,形成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具有储藏精气而不泻,故能耐虚损,具有生化气血的功能;六腑具有受纳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就可以推知:
心为火脏,主血脉,其性属阳,具有温煦、推动的功能。心火宜降。 肝为木脏,主疏泄,性喜条达,有疏通气机,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气宜升。
肺为金脏,主治节,司呼吸,性喜沉降,有宣发肺气,肃降浊气的作用。肺金得养。 肾为水脏,主水液代谢,性喜温润,具有蒸腾气化,促进代谢的作用。
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性亢进,胃性衰减,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供养全身。 肠腑通降,膀胱开泄,三焦通行,胆道通畅,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传导机能单位——传化之官,完成饮食的水谷化为营养物质,排泄无用的残渣糟粕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