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哪次战争?
公元前207年,秦朝20万大军围攻楚国都城,形势十分危急。楚军大将项羽为了表示决一死战,率领楚兵过漳河,在营内破釜沉舟过河时便凿沉所有船只,表示有进无退,终于击败秦军。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该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驻军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扩展资料:
项羽字羽,汉史记中常称籍(因避司马迁的祖父司马籍讳)。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朝末年,贵族后裔,秦末起义军领袖(起于公元前221年,灭于公元前206年)之一,杰出的军事家。杰出的策略家,西楚霸王,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公元前207年巨鹿一战,他破釜沉舟,率领数万楚军迎战秦朝40余万大军,最终大破秦军。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实行封建式的分封。
项羽在中国历代的“十大名将”评选中,始终名列前茅。在一些评选中被推崇为“历史第一人”。项羽曾一度是中国古代“力”的象征和“忠、勇、烈”的化身,深受后人所推崇。但另一方面,因为他“弑主”不被儒家学者所接纳,加上《史记》《汉书》记载的影响,项羽“暴戾残杀”的一面被后人无限放大,因此又“古今第一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