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曰 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如孔子父叔梁纥与母颜氏,避仇于郯而娶焉,生孔子。纥与郯子兼国以为姓焉(1)。 又曰: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盖天子诸侯各有所号,谓之氏;若以邑为名则谓之姓矣(2)。 是贵者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明矣,今云“有姓而无氏”非也。案《左传·襄公十二年》谓晋荀盈为少子无嫡,不能立而命之氏。杜预注“命氏于父字”,又引服虔言“名以正体,氏明分亲”(3)。然则虽士大夫以下亦得因地以命氏。至于天子诸侯,则其先所都或所灭之国,既皆为姓,其子孙遂皆以其封国、先人所所都者为氏。《白虎通》云(4)“王爵世世继,其别何?谓王者始受命,天下太平则改元易号(5),其侯国世世承,别何?世世相传如精熟,恐误人失道故也。古者同姓不得通婚姻,故天子五制,诸侯三不世祭太祖,尊祖也(6),诸侯五不侵,卿大夫有三不赦,敬宗也,诸侯一不祀,臣有二不事,重民也”。此诸规定可见诸侯所食之地皆为姓,犹天子所都为国,其支庶子孙悉以封国之名为姓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怀嬴于晋献公,大夫人齐姜怒,使鸩之。嬴对日“送我者君子也(7),迎我者小人也。何以不免?”乃饮酖而死。杜注:“自秦来嫁,故曰秦女。”案昭公二年,晋赵鞅伐晋阳之围急,韩宣子告荀寅请救。寅曰“我能百举千功(8),其二何忧?”知伯闻之,告赵简子,简子让之曰:“百举而百弊。何谓百举干功?”杜预日“(荀)寅谓举百谋,可以获千金之功”是春秋时谓计策为举明矣。此两人之言,均见《左传》,足证当时人之语多假举为计策。由此言之,嬴之所对,当亦指其出嫁之事而言。所谓迎我者必谓迎我之时在秦者,或以计策来迎,而非迎至之后而赐以邑,是以嬴答秦女二字也。
周礼太史掌创国名,公侯卿大夫之世谥,凡国之大事赋谥法,故国之君,则书谥。(9)然则氏之本义盖为国之名,国亡则氏亦废,虽子孙流亡他方,亦必寻复本国之旧迹,以继先人之旧。是以郑樵《通志略》论氏族门中,即著六国亡国后子孙复归本国于地名上加邑字为氏者若干条。且曰“六国之灭,其后人虽仕汉,而不复有楚、魏、赵、韩、燕、秦之称,惟以其先所居国邑加姓耳。”夫氏之所以异乎姓者,在于变而易守而已。周有封土之制,国有建邦之规。邦也者,封土为城池以御外侮者也,疆隅所在,户口所聚,非若有国可亡,而有地可复旧观如此,故知氏者实姓之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