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五行属什么郓?
“郓”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邑名,汉郡国属县。”“《前汉·地理志》:东平国,治所廪丘,领十一县;郓城县故城在府西六十里。又《续汉书》:山阳郡郓城县,属济阴郡。” 关于这个“郓”字的读音,《康熙字典》中引用了两个版本,一个是《集韵》音运,另一个则是同“运”。这两个发音的依据都是东汉时期著写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郓”的字形图上标注的读音的确是“运”。 但问题在于,这部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著作存在重大缺陷——它把“郓”认作“运”。这显然是错误的。
清人吴玉搢在《古文苑》一书的“序言”中指出过这个问题:“山阳郓城县,本东郡濮阳县地……古郓城县,即秦范雎之所封也。《前汉书》所谓‘东郡濮阳’者也。按:《说文》所收‘郓’字,从川从龙。《玉篇》、《广韵》皆云:‘郓,水名。’此与范雎封邑相近,当以水名为正。而《史记》、《汉书》并云:‘东郡鄄城’者,盖秦灭魏,徙其君虚陵,以奉颛顼之墟,更名其地为鄄(juàn)城。汉高帝置郡,是以鄄城为治所。而水经郦道元注则云:‘濮阳县南有郓城南城,城东角上有范雎庙。’显谓濮阳县属鄄城县之地矣。至宋徽宗政和二年,始分濮阳县东南为郓城县,今县城是也……” 这一段话说得十分明确:首先,古郓城县的位置,在秦代属于范雎的封地;其次,汉代属于山阳郡,而在魏晋南北朝时属兖州刺史部济阴郡;唐初废入濮阳县。宋初,又在濮阳县南部设郓城县,就是现在山东省郓城镇所在。
吴玉搢还进一步指出,“《史记》、《汉书》所以误作鄄城者,以汉丞相公孙奭系濮阳人,自谓‘舜之后’,因称‘舜邑’。司马迁不察,因《尧典》所谓‘舜裔’”。也就是说,因为汉朝时有这种称呼习惯——“以邑姓代族姓”,所以,“郓”被认作“鄄”,其实是汉代史书上自相矛盾的一种例证。
吴玉搢是汉学家,他指出的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学术界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姓氏讹误”现象。诸如“冯翊”或“冯邑”,往往被误作“风飏”或“风逸”;“上党”或“长子”,常常被误作“党项”;而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狄青”被误作“狄青番”!可以说这种错误比比皆是而又难以纠正。这也正是我在写作本书时,坚持按照东汉文献的记载来还原“东阳郡”地名顺序的原因所在。否则的话,为了迁就现代地图上的地名顺序而将“郸”“郧”“樊”等地名改过来,那反而失去了考古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