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一个月为什么会痛?
骨折后疼痛的原因主要在于创伤炎症和创伤性骨化。 当人体受到外力撞击或摔倒等原因导致骨折时,身体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来应对创伤,其中就包括炎症反应。 受伤后24小时内,局部肿胀明显,并伴有瘀血、青紫、瘀斑等,这是由于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液渗出所致;
在3天~7天内,损伤部位会有明显的持续性疼痛,并在受伤后第2周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轻; 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除疼痛外,还会伴有全身乏力、发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以伤后1周内表现明显。这些都是由于创伤反应引起的症状。 如果损伤早期未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使创伤处的炎性反应加重,则有可能出现较大的病理变化—骨髓炎。 此时患者不但会持续疼痛,而且也会伴随有低热、食欲差、消瘦、贫血等全身不适。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当然,这种剧烈的疼痛只是暂时的,一般在损伤后3周开始,通过积极治疗会逐渐缓解。但对于一些特殊的骨折类型,比如粉碎性骨折,可能会一直存在。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骨折后长期卧床还会导致肌肉萎缩、韧带松弛、关节僵硬,也会引起疼痛。尤其是在康复过程中,如果体位不当、运动方式不正确,都可能导致受伤部位的应力障碍,进一步加剧疼痛的程度。 所以,无论是出现了哪种类型的骨折疼痛,都需要及时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