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什么生肖?
李密(公元582年~公元619年),字玄邃,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十二月壬寅(公元五九九年的第一天),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县东北)。父亲李震,为西魏和北周时期的武川郡太守;母亲孙氏,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宰相、太尉孙腾的妹妹。
李密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北方度过。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李密投到杨坚帐下,得到赏识。杨坚次子蜀王杨秀很看重他,把他引为自己的心腹,任为记室,并让李密跟随自己前往成都。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十一月,蜀王杨秀因为谋反被废为庶人,李密也受到牵连,被流放至巂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几年后,李密通过友人原东宫侍读萧瑀的关系,得到太子杨勇的信任,被任命为天监殿内直阁。 仁寿四年(公元六〇四),李密随驾东征高丽,因军功升任銮仪卫。高祖杨坚死后,李密任殿内少监,负责掌管皇帝的日常起居。隋炀帝即位后,李密转任秘书令,不久又担任左武侯将军。虽然李密职位不断升迁,但始终没有得到隋炀帝的信任。他对朝廷失望至极,于是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炀帝大业七年(公元六一一年),李密借故辞职回到家乡。这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便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然后在家守丧。
李密回到故乡后,为了避祸开始过起隐士生活,每日以耕作自娱,并在家中养了不少老虎,以此自喻。他还写了一篇《虎符》,文中假想了自己如果被派往战场,一定会像老虎一样奋勇杀敌,从而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不满。这篇短文构思奇特,语言流畅,颇具感染力,是李密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正值乱世,各地纷纷起义反抗暴秦,李密认为时机已到,于是打算举家北上投身瓦岗寨义军。临行前,他写了两首诗送给好友薛道衡,其中有一首写道:“翩翩紫燕飞,是我故人形。落羽无遗影,投毛有馀清。丹霄远相视,明月正孤明。讵敢哀弦管,但令发悲声。”李密的另一首诗更是有名,后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那就是《咏怀古迹·其二》:“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平原独不见,秋草年年深。霜露凄凄,晨风惨惨。山鬼幽鸣,蟪蛄悲吟。音书旷绝,人事多暌。何知天地宽,一别山川深!”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被世人尊称为“三苏”、“三曹”的著名作家。其实,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三李”也很了不起,他们就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三位蜀国人,他们分别是李通、李邈和李严。而这李严就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被当作反面形象来批判的“李严”。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从一个小小商贩,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其中就有“三李”的功劳。他们三人都是四川本地的豪强,而且都很有计谋。他们深明大义,很早就投到了刘备的门下。李严最初隶属刘璋,公元213年刘备入川时,李通、李严先后率部曲投降,李邈则在成都任从事,利用内部矛盾,为刘备内应。刘备进成都后,三李都被重用,李通、李邈先后担任蜀郡、广汉太守。李严则任犍为太守,封都亭侯。
李严为益州的夺取和守卫,立下了赫赫战功。当时,他所镇守的犍为郡是益州对外最重要的门户,所以,刘备在西进过程中,把李严当做自己最重要的耳目,要求李严把外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详尽的向他汇报,以便他随时做出反应。他还特许李严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自主处理一些问题。他甚至把自己的儿子刘永,送给了李严做“质子”(作人质的儿子),以示自己对李严的信任和依赖。
后来,刘备进兵汉中,他特令李严督汉中军粮。汉中之役,蜀军在刘备的统领下,杀得曹操大败而回。而李严也在后方为前线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定曹魏后,刘备又乘胜南下,准备经彝陵出荆州,攻打孙吴。临行前,他特地任命李严为护军,兼益州治中从事,还命赵云等将士作为李严的助手,一起留守公安;而他自己则率数万大军,浩浩荡荡沿长江而下,向吴军发起了强大的攻势。这就是著名的“彝陵之战”,蜀军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彝陵一战,在陆逊手里吃了败仗回来后,刘备于二十四年病亡。因刘备病时,曾嘱后主刘禅,马谡死后,可由李严来统率赵云。于是,李严便接替了马谡之职,成为诸葛亮北伐的副统帅,并受命继续统率赵云等精锐部队镇守江州一带,这样,他实际上就控制了蜀汉半数以上的精兵,成了蜀国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军事长官。当时,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非常牢固,尽管李严手握重兵,可他还真惹不起诸葛亮。他只能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镇守剑阁一带。
剑门作为蜀汉的北大门,在李严的镇守下,曹军想出其不意地攻入蜀汉是很难的事情。因此,李严深受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器重。曹魏看到蜀汉内部如此稳固,就决定采取渐次蚕食的办法来对付蜀国。他采取收买吴国的办法来分化魏、蜀、吴的战略同盟,并唆使吴国攻打蜀汉,以达到削弱吴蜀联盟的目的。魏国的这一战略终于得到了吴国的同意,孙权率大军进攻了蜀国。于是战争又起。
在吴蜀战争中,诸葛亮为免两线作战,在与李严协商之后,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吴国,让李严做好曹魏进攻准备。不料,狡猾的李严把诸葛亮拖在南方,以对付吴国为名,擅自截留北御曹魏的兵力。当魏将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南下时,镇守剑阁的李严,急忙“驰檄求救”。而诸葛亮早看穿了李严的伎俩,他不为所动又出兵攻魏。结果,蜀国与吴国的战争中大获全胜,而李严在剑阁抵挡不住曹魏的强大攻势败下阵来。
两相对比,李严的本性完全暴露出来了。但诸葛亮还是以大局为重,撤回了伐魏之师,击退了魏将曹爽的进攻,才又掉头回师,从成都向李严问罪。李严这厮看到诸葛亮“兵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