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扶贫怎么赚钱?
先分享个段子 某国企负责扶贫的领导到了贫困地区,看到几个贫困户家里没水,便问村干部是什么原因。村干部说:“领导,你来的正好,我们正要给你汇报这件事呢!这村里穷的连电灯都没有,晚上干不完的活啊!”领导听完,对村干部说道:“你快别骗我了!我就在这个村住,我怎么不知道村里没通电?明明夜里亮堂堂的吗?”村干部说:“领导啊,你这屋子里头亮的电灯泡,是我们特意给你拉的临时线路接的的电,是为了让你工作方便的呀!”领导听了,怒道:“胡说八道,我这卧室里的灯泡是我自己花钱买的呀!”村干部解释道:“领导啊,这村里就你一个电灯是单独给拉了线的。这线是专为你拉的,你要走了,这线和电灯肯定都得拆掉,不然让别的屋子的人有了电,那谁还交电费啊?!” 以上纯属虚构,但是反映出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央企、国企下基层挂职或者扶贫,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钱花出去了,项目上去了,但没能真正给当地带来经济和社会价值,甚至还造成了当地其他商户或居民的损失(比如特例独行的烟草公司给贫困县捐烟基)。究其原因,这些企业的思维并没有从“企业”变成“政府”,行动也没能从“市场”转到“扶贫”上来。
举个例子,三桶油去青海援建油田,为少数民族兄弟解决了就业难题,还为当地带来了稳定的税收和GDP,堪称民族大爱。但这就是真正的扶贫吗?非也;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扶贫方式吗?亦非也。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中国的石油储备量并不低,甚至能够满足国内一年的消费量,也就是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虽然高,但并不依赖海外进口;其次,我国对于进口原油有配额限制,2017年三大石油公司的进口额度只用了43%不到,大量剩余的外汇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最后,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产能,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我国进口的原油大部分来自中东,而少部分的来自非洲及南美。 其实,像三桶油这样的大型国企在投资上游资源产业时,往往更倾向于投资已经开发并且产量稳定的中东地区,因为这些产能可以并入它们的上下游产业链里,更容易被消化。而对于急需资金发展经济的西部省份来说,油气等资源的收入固然重要,但这笔收入的边际效益却在不断下降。
所以说,像三桶油这样“慷慨解囊”式的扶贫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那么,央企、国企到底能不能有效地参与精准扶贫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精准”指的是项目能够落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能真正进入当地居民腰包,而不是“纸上数据”或“报表上的成绩”。
比如,某建筑公司在完成了工程项目的建设后,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而且由于这项民生工程的存在,直接和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切实地惠及当地百姓。这难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扶贫吗?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的同时,其实还能发挥“雪中送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