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宇信上市成功了吗?
没上市 2019年4月,在经历了长达三年半的IPO努力后,北京宇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信科技”)宣布终止IPO。 当时,宇信科技IPO折戟背后,不仅源于市场融资环境的变化和监管趋严,更重要的或在于企业内部出现的重大变化——实控人朱云来、李少华夫妻二人的纠纷。
事实上,这场纠纷早就在IPO申报阶段埋下了伏笔。 据记者了解,早在2015年8月份,李少华就因股权代持协议与朱云来产生矛盾。双方各自找好律师团队准备开战。
由于IPO申报材料需由实际控制人签字确认,故双方的矛盾第一时间便在申报材料中体现出来,并一直持续至此次终止IPO的申请文件中。 其中,在申报期间双方争议最大的一份文件,是关于2013年宇信科技增资的相关材料。
2013年至2014年间,宇信科技共进行了四次增资,包括公司原股东及员工持股平台的认缴资本金和新增注册资本。而李少华认为,自己作为唯一一名职工股东,除了应享有增资金额6%的股份外,还应该是唯一的法定代表人;同时,原股东所缴纳的资金全部计入实收资本,而不是资本公积,因而应该转回所有增资部分。
但朱云来则坚持自己的意见,即只将李少华的增资部分转为实收资本,其余部分的增资金额仍作为资本公积金。 最终,双方在第一次招股书中各持己见,并未达成一致。
不过,从第二次招股书来看,朱云来似乎改变了主意,同意李少华的意见。因为本次发行上市申报的资本公积转增实收资本涉及金额高达3.5亿元,几乎是初次申报规模的近一倍。
除上述内容之外,李少华还在招股书中的某些条款中,增加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如对于董事会决议的事项,如果存在分歧,须以相应比例股东会决议通过方可执行,并且须取得独立董事的事先书面审核意见。 对于李少华的添附条款,朱云来并没有否决这些额外增加的程序性要求。
虽然李少华本人并不持有公司的股权(他所代表的员工持股平台仅持有0.72%),但在IPO申报阶段,他却俨然一副掌门的模样。 甚至,李少华还将自己的名字从“凌通”改为了“腾龙”——取自“直挂云帆济沧海”“凤翔九天揽日月”之意。
如此改名,难免让人浮想联翩。